金融管理培训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希卡首页 >> 适应创新需求 加快创新步伐

适应创新需求 加快创新步伐

2013-02-06来源:希卡网作者:本网编辑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同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无疑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苑德军博士,请他就金融创新的相关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金融创新的现实需求 
  记者: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心。适应这种经济转型的要求,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结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等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着深刻转型。在这一转型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苑德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金融业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金融的总量扩张,即反映金融业规模的一些金融指标在数量上的增加;二是金融的结构优化,即作为金融业构成要素的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产品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的不断丰富。而金融创新对这两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金融业发展,必须努力增加金融创新供给,强化驱动。 
  记者:在中国经济和金融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经济社会蕴含着哪些金融创新的需求? 
  苑德军: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经济转型加快使商业银行面对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创新需求。经济转型的内容相当宽泛,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地区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在众多的结构当中,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是支撑经济结构的主体内容,其优化升级速度直接制约着经济转型的进程。后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其改善程度则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经济转型将促使这两类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进而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深刻影响:其一,产业结构调整将使银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过程中,“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一些企业会被淘汰,有可能形成贷款损失而使银行不得不提前控制风险敞口,这些曾给银行业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银行大力扶持的客户,将不得不成为银行“汰劣”的对象,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属企业将成为银行支持的重点。由于这些行业的行业特征、产品属性、经营风险表现形式等与传统制造业存在差别,银行原有的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和风控技术对其并不完全适用,需要针对这些行业的基本特征调整创新。其二,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减弱,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明显提升,目前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较大的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类贷款比重也将下降。如何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第二,金融脱媒和金融业综合经营加速,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需求。金融脱媒加速主要表现在:一些大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股权和债券融资方式解决,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创新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出,使得中小企业也有了新的直接融资渠道:“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使原本属于银行的客户资源和客户融资需求被大量分流,商业银行履行的一些金融职能也被取代;依托电子信息化支付清算平台形成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而P2P网络借贷的崛起,则颠覆了传统银行贷款模式,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自行配对达成交易。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金融领域内跨行业、跨市场的产品不断涌现,不同金融行业的机构之间业务交叉和业务融合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业务和投资范围管制的放松,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综合运营的深化。置身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面对庞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需求。商业银行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和市场。 
  第三,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使银行面对经营模式创新的需求。去年央行在降息过程中推出了非对称降息,并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未来银行存贷利差将下降,净息差将明显收窄。利率的波动也将更加频繁,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加大。简单依靠存贷利差就可获得高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实际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导致存款被分流,银行存款增长乏力,组织资金成本上升,是变相推进了利率市场化,降低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面对利率市场化加快的态势,银行不仅要提高利率的定价、预测、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管控利率风险,而且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方能实现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 
  第四,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使银行面对业务结构的创新需求。银监会2012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遵循巴塞尔协议III的理念、框架和标准,体现了审慎资本的监管要求,在资本要求、资本定义、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全面风险治理等方面,都保持了与国际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基本一致。该办法实施后,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和盈利水平产生深远影响。据专家测算,办法实施将使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平均下降约0.6和0.8个百分点。银行业的杠杆水平将受到限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同时,这也对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股市持续低迷,加之投资者对上市银行巨额再融资持有抵触情绪,银行通过股市大规模扩充资本难度很大。对于非上市银行来说,更无法利用股市融资。而银行若主要依靠内生资本积累来补充资本,则难以支撑现有的资产增速。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中国银行业近10年自营贷款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8%,近5年更是高达19.7%,而欧美银行业年信贷增速一般保持在10%以内。在银行资本补充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摆脱“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再加面”这种简单依靠资本消耗带动资产规模扩张实现利润增长的盈利模式,创新业务结构,着力发展低资本占用和不消耗资本的业务,并努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第五,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使其拥有旺盛的金融创新需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其发育程度不高,仍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制度缺陷和结构缺陷突出,融资和投资功能失衡,内幕交易和业绩造假屡禁不止,股价走势与宏观经济严重背离,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直接融资平台,对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具有其他融资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客观上要求创新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加快推进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领域 
  记者:有学者认为,伴随由中国经济转型带动的金融转型,金融创新也将迎来“高发期”。在此期间,金融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增强,创新频率提高,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您赞同这一观点吗? 
  苑德军:是的。并且我认为,金融创新需求高度集中和金融创新供求失衡的领域,将成为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如果仅从金融产品的角度看,未来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银行信贷市场中的中小企业信贷和绿色信贷领域。金融脱媒加速、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大型企业在银行客户中天然的优势地位,使得银行对其贷款的议价能力逐渐削弱。监管部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监管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中小企业作为银行重要客户的地位。近年来,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小、急、频”的特点,推出了好多贷款创新产品。但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产品和服务创新需求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随着银行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潜力巨大。就绿色信贷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新的信贷经营理念,更是一套完整的信贷操作与管理机制,涉及客户准入、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等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较小,未来伴随产业转型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必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这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开发出更多适应绿色经济的产业形态、技术特征与成长规律的信贷产品,并实现业务流程和信贷管理模式再造。还应看到,绿色经济发展拓宽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外延和金融服务范围,为商业银行开辟了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商业银行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期限的融资创新产品,也可以为CDM项目提供咨询服务,或发行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挂钩的创新型理财产品。作为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主体,商业银行还可为碳排放项目提供各种创新产品和服务。 
  二是理财市场领域。金融理财市场迅速崛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表征。仅以银行为例。2011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2441款,较2010年增长100.58%;发行规模为16.99万亿元,超过了当年社会融资总量,较2010年增长140.99%.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涵盖了票据、基金、债券、股票、黄金、白银、外汇、PE类理财产品、集合信托产品、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产品以及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等各类金融资产。金融理财市场可以说是群雄逐鹿,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然,竞争之中有合作,金融机构理财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不过,这种合作说到底还是基于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随着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所带来的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理财投资监管的逐步放松(如最近证监会就出台了放松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限制的文件),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的扩大,居民个人的投资能力增强,建立在不同预期收益、不同风险偏好基础上的理财产品需求将更趋层次化和多元化,投资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将更大。自然,金融机构竞争所导致的理财市场创新步伐也将加快。 
  三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供给条件变化作用于金融业的生动表现。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发展方兴未艾,第三方支付企业、P2P贷款公司业务风生水起,保险公司的保险网络在线销售和理赔服务也已起步,金融业全流程互联网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企业和公众也可通过互联网沟通供需信息,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的交易过程被简化,交易成本显著下降,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互联网金融淡化了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颠覆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客观正视和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大潮将引发一场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业态的“创新革命”。 
  四是资本市场领域。伴随着直接融资规模扩展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化,适应经济转型和企业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工具将增多,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投资需求的投资产品家族也将扩大,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工具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有望加快。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则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创新的一大亮点。国债期货将适时推出,原油期货、碳排放权期货会面世,商品期货品种将继续增加。出于防范利率和汇率风险的需要,利率、外汇期货期权产品以及其他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也将得到稳步发展。 
  记者: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苑德军:和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以至成为金融危机重要原因的情况不同,我国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创新供求不平衡,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创新需求,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要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应更新监管理念,加快监管制度和手段创新,放松创新监管限制,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促进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创新、主动平衡创新供求的监管制度安排。金融机构应健全完善与创新活动相关的组织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创新投入,强化创新激励,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满足经济主体创新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苑德军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大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银行业改革发展、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等。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700余篇,撰写专著、主编高校教材等26部,主持过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个人代表作有《金融创新论》、《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等。

更多资料:

更多..名师推荐

汤 敏  经济学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暨南大学 兼职教授,长城金融研究...

卢力平  教授

经济学博士,北京国家会计学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中心 副主任,资本运营研究所所长 2002年以来出版专著...

孙 健  教授

多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著和 译著内容涉及财务、会计、金 融、投资和新经济等领域。代 表作有:《国际惯例...